English

戏曲史料的探微见大

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
2000-03-30 来源:光明日报 吴新雷 我有话说

薛正兴先生主编的《江苏地方文献丛书》,精选了《百城烟水》、《清嘉录》、《吴郡岁华纪丽》、《吴趋访古录》、《过云楼书画记》、《寒山寺志》、《吴歌·吴歌小史》、《丹午笔记》、《扬州图经》、《泰州旧事摭拾》等31种佚稿秘典,由江苏古籍出版社辑刊为21册。《丛书》的内容涵盖面极广,涉及江苏历史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教、文化、地理、风土、民情等各个领域,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
我是昆剧的爱好者,对于《丛书》中谈论吴歌昆曲的笔记史乘,读来甚感兴味。

我首先注意到清代道光十九年(1829)姚承绪撰著的《吴趋访古录》,探得该书卷四有关昆山绰山亭和黄幡绰墓的记载,从而揭示了昆山腔与元末顾仲瑛的关系。姚氏赋诗说:“绝调犹留故国春,昆腔独展江东步”;“遂令南曲擅新声,小部昆腔列坐倾”。这是过去戏曲史家没有见及的史料,可以作为1960年路工先生发现魏良辅《南词引正》的旁证。《南词引正》指出昆山腔起源于元朝末年,创始人顾坚与顾仲瑛交好,又指称:“惟昆山为正声,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。”而《吴趋访古录》记载:“绰山亭,元顾仲瑛建,相传黄幡绰葬此”;“黄幡绰墓,在绰墩村,唐伶人黄幡绰葬此。”由此可见,魏氏之言不虚,有姚氏的实地考察作证。

再看袁学澜的《吴郡岁华纪丽》,这是一部未刊稿,作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是继道光十年顾禄《清嘉录》之后记述苏州岁时风习的地志典籍。《清嘉录》中曾有《春台戏》和《青龙戏》两部掌故,常为戏曲史学所引用,今见《吴郡岁华纪丽》,却有更为详尽的记载,其价值超过《清嘉录》。例如“春台戏”的记事在《清嘉录》中只有短短29字,但在《吴郡岁华纪丽》中篇幅增至100多字。足见苏州乡村草台戏也盛行昆腔,而且农民们特别推崇苏城昆班。这是过去戏曲评家未知的史料,弥足珍贵。

还有俞扬辑校的《泰州旧事摭拾》,是根据泰州图书馆珍藏的诸家笔记遗稿汇编而成。书中卷十有一条昆曲家乐“粲者班”的记事,是从清初王孙骖《蕊亭随笔》的抄本中辑得的。至于顾公燮《丹午笔记》,是根据嘉庆二十三年(1818)的抄本排印的,其中记有金圣叹《春郊演剧集四六文》,还记载了康熙时苏州织造府“李佛公子”酷嗜昆曲的逸事。此外,陈去病的《五石脂》中也有戏曲史的论述。所以,这部《丛书》使我读得津津有味,爱不释卷。

(作者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